
金秋十月,南海之滨,“湾区之心”南沙经济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根据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前三季度,南沙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1.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5.2%”,含金量几何?
纵向看,一季度4.0%→上半年4.5%→前三季度5.2%。南沙全年经济增速已实现“三连跃”;横向比,5.2%的经济增长水平位居全市第二,再次跑赢省、市平均水平。纵横比较中,足见南沙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宏观数据背后,往往也蕴含着揭示城市发展走势的“信号”。在外部环境复杂度上升、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承压等内外双重挑战中,南沙始终坚定以产业发展作为开发开放全面展开的核心,以产业科技互促引领经济稳增长,并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让经济数据的每一个跳动,最终都转化为市民生活里的真实体感,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在南沙实现双向奔赴。


动能转换引领产业升维
10月底,作为TCL空调全球布局的重要战略落子,TCL空调广州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即将投产,项目一期总投资16亿元,年产能800万套,南沙新兴产业再添新引擎。

重大项目“引擎”轰鸣,经济发展动力澎湃。前三季度,南沙第二产业增加值716.4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8%,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2%,工业“压舱石”作用明显。
以更紧迫的节奏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沙产业提质的另一个战略方向。前三季度,南沙第三产业增加值904.90亿元,同比增长8.5%,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增长,营收同比增长18.7%,尤其是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1.5%,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速。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前三季度,南沙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4.2%、33.3%,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让南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成色越来越足。
来自产业的高分答卷,并非一日之功。宏观的“5.2%”,更多体现了南沙经济“稳”的一面;从细节处观察,科技产业互促、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间呈现出的诸多亮点,则充分显示了南沙经济“进”的一面。

看科技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大科学装置实现从“0”到“1”的突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大院大所相继布局,南沙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

看产业跃升——“全球Robotaxi第一股”小马智行港股IPO获备案,已累积近4500万公里的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引领自动驾驶产业高点起步;万顷沙集成电路产业园一批在建项目集体封顶,半导体产业再添“强芯剂”;抢占产业制高点,南沙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
看互促双强——大湾区国先中心、场景创新中心打造全新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入驻创新项目32个,“湾区硅谷”建设迈入进行时……今日南沙,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正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企业梯队的成色,决定产业结构的底色。前三季度,全区“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合计产值同比增长9.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53家,较去年同期增长47.22%。一批深耕创新、勇立潮头的优质企业加快成长,成为南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力军。

内外兼修打造“蓝色增长极”
10月9日,在线上线下亿万人关注中,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所用圣火在南沙点燃。南沙再度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南沙作为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硬核实力。
深海之火,点亮南沙“向海图强”之路。跑好拼经济的耐力赛、接力赛,经济增量从何而来?南沙选择在蓝色大海中寻觅无限机遇。
港口,是南沙与世界交往的前沿,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抓手。数据显示,上半年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85.7万标箱,同比增长11.2%,其中外贸集装箱610.62万标箱,增长25.4%,增速领跑全国沿海主要港区。

南沙港区内,满载集装箱的远洋货轮往来穿梭,207条航线通达全球,年集装箱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以蓬勃的活力折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脉动。
锚定南沙港能级提升,广州持续加注。今年9月,广州港集团正式移址南沙,此番企业注册地址变更,并不是简单的办公地点转移。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波已宣布,“十五五”将投资200亿元,推动南沙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五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南沙的海洋经济版图,从不止于港口。开发海洋经济的“聚宝盆”,南沙以“五港联动”发展策略为轴,推动“海港”“空港”“金融港”等串珠成线,锻造“蓝色增长极”。

“造船军团”扛大旗。龙穴造船基地内,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船舶制造企业全球爆单,2024年至今已交付数十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 “梦想”号、“同济”号等多个“首艘”在南沙港口启航,尽显南沙临港制造硬核实力。
海工装备持续上新。南沙大岗镇放马村,落地广州首个以海洋装备为特色的产业园区,14家重点企业已入驻;深海智人再获1.3亿元商单,实现中国深海机器人首次商业化出口,南沙企业掘金深海新赛道。
农业“新三样”闯世界。观赏鱼、宠物经济、预制菜成为南沙农业出海“新三样”,广州青青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南沙逐步建设起1.7万座鱼缸、3100座鱼池的现代化产业园,打造国家淡水水产种质资源库观赏鱼种质资源合作基地,南沙正重塑农业出海新格局。
海洋文旅出圈出彩。南沙游艇会推出集港珠澳大桥全景、中华白海豚偶遇、伶仃海钓于一身的年度超级线路,解锁玩海新“副本”;“爱达·地中海号”将岭南文化搬上甲板,成为大湾区游客Cityboat新热选;南沙国际邮轮母港2024年以来累计运营28个航次,接待出入境人员超14万人次。
把海洋视作新的经济动能源,从港口到科技,从产业到文旅,南沙蓝色引擎正在加速运转。


“投资于人”释放经济增长动力
经过4个月建设,今年9月底,南沙20公里美丽海岸线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条贯通而成的美丽海岸线,正以全线开放的姿态,热情欢迎每一位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宏观经济数据的背后,从来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近年来,南沙将“有料”的经济增长,有效转化为千万人才的就业机会、消费场景的品质升级、生活配套的幸福增量,让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成为南沙的一体两面。
今年,南沙在全市率先构建“1+1+N”便民生活圈体系:建设1个以上市级示范圈,每镇街打造1个区级示范圈,结合区域需求布局N个特色便民生活圈,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至社区末梢的“金字塔式结构”。
从优化社区医疗、养老等基础服务配套,到打造口袋公园、共享空间等便民场景,再到太极公园、南沙星河COCO Park星街夜市等城市闲置空间的有效盘活……南沙已建成覆盖面积超80平方公里的便民生活圈服务网络,惠及约33万名居民,让这座城市“越住越新”,市民幸福指数飙升。
“投资于人”,南沙也在不遗余力搭建广阔舞台来激发人的发展潜力,让更多资源源源不断地向追梦人“倾斜”。
今年3月,南沙先后推出“图南之智”若干措施、“青出于南”行动计划,在研学、实习、就业、创业、生活等青年人才发展全周期予以全方位政策扶持,让“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成就在南沙”的美好期盼一步步成为现实。
今天在“人”身上的投入,终将转化为明天发展更深厚的底气、更持久的动力。过去一年来,南沙实有人口净增长11万人,新增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实有人口接近130万人。这些事关城市生产生活的神经末梢,已成为拉动南沙经济增长的真实载体。
说到底,“投资于人”,是对人的投资,也是对未来的投资。静水流深,今天南沙变化的种子埋在过去的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投资转向,也必然会在未来稳定、持久地释放,为这座城市带来全新的生产力、创造力。
南方+记者 郑国豪
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