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陪着表姐去白洋淀文化苑参加她闺蜜的婚礼。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挺不以为然——婚礼嘛,无非是穿婚纱、走红毯、敬酒切蛋糕,能有什么特别?可当我们的船缓缓靠近文化苑那片芦苇掩映的码头时,我忽然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一场普通的婚礼。
“快看!那是花船吗?”表姐突然拉了拉我的袖子,声音里满是惊喜。只见远处水面上,一艘装饰得如同彩凤般的木船正缓缓驶来。船头扎着大红绸花,船身两侧挂着串串灯笼,随波轻晃,像极了童话里的画舫。一位身穿传统蓝印花布衣裳的新娘站在船中央,头戴凤冠,手执团扇,脸上带着羞涩又幸福的笑容。
“这是‘水上迎亲’!”表姐兴奋地解释,“听说在白洋淀,以前交通靠船,新人结婚就得坐船过河,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
我怔住了。原来,这不只是表演,而是把祖辈的生活方式,用最温情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我们登岸后,被引导至一处临水的广场。四周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水乡小镇。忽然锣鼓声起,一群穿着彩衣的村民从四面八方涌出,跳起了“渔家乐舞”。他们手持竹竿、鱼篓,动作夸张又诙谐,模仿捕鱼、织网、晒鱼干的日常场景,引得宾客们笑声不断。
“你们知道吗?”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笑着对我们说,“这舞啊,是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必跳的。现在年轻人结婚,也喜欢加进去,说是‘沾沾喜气,日子富足’。”
我心头一热。这些看似简单的舞蹈,原来承载的是几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仪式正式开始前,新郎要完成一项特别的挑战——“过桥寻亲”。一座由木板搭成的窄桥横跨小溪,桥上撒满了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新郎必须背着新娘走过桥,还要一边走一边回答司仪提出的民俗问题。
“为什么新娘头上要盖红盖头?”
“驱邪避灾,也象征从今往后一心一意。”
“答得好!”
围观的人群拍手叫好,我也忍不住跟着鼓掌。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这片水土对婚姻的庄重理解——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两种生活传统的交融。
最让我动容的,是婚礼尾声的“放荷灯”环节。夜幕低垂,湖面如镜,上百盏手工制作的荷花灯被轻轻放入水中。烛光摇曳,倒影随波荡漾,像无数颗星星落在了水里。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新娘悄悄走到我身边,轻声说:“每盏灯,都写着一句心里话。我写的是——愿我们像这白洋淀的水,静静流淌,却永远不断。”
我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在这片被芦苇环抱的水域,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最深沉的情感。没有奢华的布置,没有炫目的特效,却处处透着温度与诚意。
回程的路上,表姐望着窗外渐远的灯火,悠悠地说:“你说,以后咱们结婚,要不要也办一场这样的水乡婚礼?”
我没说话,只是笑了。心里却已经悄悄种下了一个念头:若真有那一天,我想让我的爱情,也从这一叶扁舟、一盏荷灯、一支渔歌中启航。
白洋淀的婚俗,不只是仪式,更是一段流动的记忆,一首写在水上的诗。
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