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行动中,常有人提到“慈不掌兵”这一古训,这一观点无数血淋淋的历史事件都加以证实。仁慈的将领往往缺乏决断力和严厉的管理方式,难以在战场上保持强大的执行力。开国大将徐海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排在第二位的开国大将,徐海东一直以严格的军事管理著称。尽管他的领导风格常被认为严苛,但却没有影响士兵们对他的忠诚。因为真正伟大的指挥官,绝不仅仅是怀有妇人之仁,更重要的是能够打胜仗,并且在战斗中尽量减少将士们的伤亡。徐海东的这种军队管理方法,恰恰使得红军能够在困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战斗。
1934年11月,按照上级指令,徐海东和吴焕先带领红25军开始了长征的准备工作,他们从皖西出发,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准备向鄂东北转移。然而,行军途中,敌人不断对红25军进行追击,战士们不仅要作战,还要持续行军,士气和体力都极度疲惫。就在红25军刚突破鄂豫皖何家冲的封锁后,身后的敌人依然紧追不舍。眼看无法停留,徐海东果断命令加快行进速度,一旦被敌人追上,后果不堪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急行军,部队终于抵达桐柏山区,这时,疲惫的战士们实在撑不住,纷纷停下休息。
展开剩余65%然而,就在战士们刚一躺下,徐海东却接到了报告:敌人又追了上来。他当即命令全体停止休息,继续前进。虽然战士们极度疲劳,甚至刚刚躺下就睡着了,但传令兵报告给徐海东时,他毫不犹豫地掏出鞭子,亲自挨个抽打每一位战士。不论是团长还是普通战士,都成了他鞭子下的目标。看到这一幕,战士们没有办法,只能咬牙起身继续前进。事后,他们才明白,正是徐海东的鞭打,才让他们从昏睡中被唤醒,避免了被敌人包围,最终保住了性命。通过这次紧急突围,徐海东带领红25军成功摆脱了敌人,最终于1935年9月18日抵达陕北永平镇,度过了危机。
然而,刘畴西的经历却截然不同。1934年12月,红十军团在红军主力长征后,转入外线作战。刘畴西带领红十军团突破敌人封锁后,从黄山南面的汤口继续北上。然而,敌人调集了5个正规师、2个旅和保安团,对红十军团展开了猛烈的围追堵截。由于敌人兵力众多,红十军团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战斗中,红19师师长寻淮洲不幸牺牲。在这一困境下,军团决定南下突围,方志敏和粟裕率800人先行,而刘畴西则率主力殿后。
1935年1月16日,方志敏和粟裕赶到前线后,急忙通知刘畴西,要求他带领主力尽快突破封锁。尽管刘畴西收到信息,他看到战士们疲惫不堪,心生不忍,决定让他们休息一晚。这样一来,原本可以迅速突破的机会错失了。第二天,敌人加强了封锁,刘畴西只好带领部队进入怀玉山进行游击。方志敏担心他们的安危,于是掉头回去寻找。最终,刘畴西和方志敏及红十军团的战士们被敌人包围在怀玉山。敌人逐渐收紧包围圈,甚至放火烧山。在漫长的战斗中,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最终不幸被敌人俘虏,他们英勇就义,留下了悲痛的历史。
这两位指挥官的不同选择,分别体现了“慈不掌兵”的深刻含义。徐海东以严格的管理和果断的决策确保了战士们的生命安全,而刘畴西的宽容和同情,最终却导致了军团的覆灭。这一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在战争中,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冷静与决断,才能真正保障部队的生存与胜利。
发布于:天津市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