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五年前,我在贴吧看到一篇帖子,讲述了一位“捞尸人”的经历。读后让我深受触动。这位捞尸人提到,捞尸其实有许多讲究与禁忌,就像刽子手一样,很多规矩需要遵守,一般人根本不适合做这种工作。
关于“捞尸人”这个职业,其实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了,那时他们被称为“收尸人”或者“捡尸人”。这种职业的产生,是由于古代医疗条件匮乏,战争频繁,加之天灾人祸,导致死亡率增高。久而久之,收尸人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虽然收尸人这个工作通常被人看不起,甚至有些人对此充满排斥,但实际上,做这份工作的往往心地善良,他们为死者提供了最后的尊严。收尸人会推着小车,车上铺着木板,看到死者时,他们会用席子包裹尸体,让路人看不清死者的面貌,也不知其身份。这样做是为了给死者保留最后一点尊严。等车上尸体装满后,他们会选择一个地方将其埋葬,或者送到寺庙和道观的后院,由和尚超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尸体都能被收尸人带走。有些溺水的尸体需要“捞尸人”来处理。捞尸人的工作比收尸人轻松一些,但也充满了更大的危险,并且有着严格的规矩与忌讳。
展开剩余77%2010年,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捞尸人”这个词,源自于记者张轶拍摄的一张名为“挟尸要价”的照片,这张照片赢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照片中的老人王守海,是湖北荆州一带知名的捞尸人。照片的焦点是王守海在处理一具尸体时,与周围围观的学生发生争执,原因是打捞公司开价12000元捞一具尸体。事发当年是2009年10月,长江荆州宝塔湾段发生溺水事件,三名大学生在救人时不幸遇难。王守海迅速赶到现场,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很快捞起了第一具尸体,并用绳子固定住,防止尸体被水冲走。
然而,大学生们看到王守海粗暴的做法后,心生不满,要求将尸体送上岸并批评王守海不尊重死者。就在此时,打捞公司的老板提出了价格,表示一具尸体12000元,三具36000元。学生们感到震惊,但无力支付这笔费用,于是与老板发生了激烈争执。
记者张轶恰巧捕捉到这一幕,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经过协商,辅导员与打捞公司达成协议,支付了3700元定金,最终尸体被捞起。王守海听说死者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感到非常惋惜,便将自己的500元退还给学校。王守海表示自己做这份工作一生清白,从未做过亏心事,他本来只希望为死者提供尊严,没想到却因此受到非议,心中十分委屈。
其实,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捞尸人的辛酸。捞尸人通常都非常年长,因为他们缺乏其他谋生技能,只能依赖水性和打捞技能为生。打捞尸体并不是常事,因此有些捞尸人不得不做兼职来维持生计。很多捞尸人的收入与付出的风险严重不成正比。他们的工作充满危险,因为他们需要与水打交道。水流湍急的环境,常常会让他们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捞尸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水性,还要具备辨别死亡漩涡和安静水面的能力,许多人因为判断错误,最终也葬身水中。
尤其是在黄河一带,环境变化莫测,水流急速,这份工作对捞尸人的生死考验尤为严峻。因为风险过高,很多保险公司都不为捞尸人提供保险,甚至一些捞尸人在发生意外后,连最后的保障都没有。
除此之外,捞尸人还有很多严格的忌讳。首先,他们需要拥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因为有些尸体被河水浸泡长时间后,形态异常,发黑浮肿,尸体已经腐烂,甚至会散发出难闻的尸臭。许多人无法忍受这种恶臭,更不用说去触碰尸体。经验丰富的捞尸人,常常一边处理尸体,一边抽烟,以此减轻臭味,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会带着尸臭回家,导致家人和邻居远离他们,认为他们不吉利。
捞尸人有着一套自己的规矩和忌讳。比如,他们通常不会接年轻女性的尸体,尤其是少女的尸体。这些尸体可能会因为与水下植物纠缠不清而增加捞尸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捞尸人认为,少女的尸体可能承载着极大的怨气,若轻易接手,可能会带来不幸。另外,如果某具尸体三次都未成功打捞,就不能再继续捞下去,他们相信这种尸体的灵魂依然未完全安息。
捞尸人还会遵循一种仪式,每次出门打捞尸体时,他们会用一只红色公鸡祭拜河王,打捞结束后再将公鸡投入水中,以示对河王的敬意。回到家后,还需用鸡血洗手,以去除晦气。所有用于打捞的工具也不能带回家中,以避免晦气带入家门。
尽管如今水上救援队越来越健全,捞尸人的数量逐渐减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打捞任务特别艰难时,仍然会请经验丰富的捞尸人出马。说到底,捞尸人干这份工作,除了生计所迫,没有人愿意选择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正因如此,某些打捞公司才会在危急情况下“挟尸要价”,但这种做法显然是不道德的。
希望未来的水上救援队更加完善,但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都应加强安全意识,远离河流,注意水上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溺水事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溺亡,减少对捞尸人的依赖。
发布于:天津市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