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走过七十三个春秋
北林人把绿色的信念写进山河的脉络
从京师学堂的一粒树种
到雄安新区的万亩青葱
这支描绘大地的笔
始终在时光中挥洒不息
1952
扎根·初萌
西山脚下,大觉寺旁
北京林学院在绿意环抱中破土而生
溪流作伴,林涛为歌
绿色征程自此启航
展开剩余91%1960
成长·担当
跻身全国重点高校之列
北林人将育树育人的使命
扛在肩头,写在课堂,刻进年轮
1969-1979
跋涉·坚守
南迁北返,十年辗转
从华北平原到云岭之南
再回京师故地
北林人如松柏般坚韧
在颠沛中守护绿色的火种
1981
攀登·突破
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术的根系愈加深厚
人才的枝叶愈加繁茂
1985
焕新·启航
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经历了身份的转变
北林人向着更高远的天空,伸展枝干
2000
聚力·共建
获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
学校发展汇聚更深厚的力量
育才之路铺展得更宽更远
2004
精研·深耕
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标志着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步入新阶段
学术探索的森林愈加茂密
2008
聚焦·突破
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学科发展获得国家级引擎
驶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2012
协同·开拓
牵头组建中国首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凝聚行业顶尖力量
共攀林业科技的新高峰
2017
跨越·争先
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林学、风景园林学双双折桂
2021
聚力·赋能
实现部局市共建
雄安校区获批
迈入“一校两区”新发展阶段
2022
收获·前行
获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
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林学、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
继续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2024-2025
开拓·新程
成功发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号”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卫星,显著提升学校服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成立全国林草领域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并同期组建森林食品与健康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林果花草蜂药现代产业学院,全面布局绿色发展新赛道。
北林博物馆获“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打造科普教育示范样板。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科学中心正式启用,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提供有力支撑,致力打造校地共生新地标。
获批作为中方主体单位运营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雄安校区建设迎来重大节点,一期工程+家林草种质资源库所有建筑82.88 万㎡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在首批四所疏解高校率先实现一期工程建筑100%开工。
教育部公布2024年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评审结果。北京林业大学申报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生态文明建设教材研究)成功入选,是全国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教材研究专业机构。
由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学会联合主办的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圆满召开,我校以联合主办本次大会为契机,举办庆祝建校72周年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汇集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聚集教育和产业创新力量,搭建国际创新技术交流平台和产业促进平台。
由我校负责建设管理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将战略保存林草种质资源180万份,以支撑林草种业科技创新。
我校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启动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落户我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林木良种名录》,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平冬教授团队历时20年选育的‘京丰2号’杨通过了国家林木良种审定,标志着我校在大径级林木良种培育工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情报研究中心在北京林业大学植物科学中心揭牌成立。
国家公园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启动“国家公园AI智能体架构”平台,发起“国家公园全国青年学校”系列品牌项目。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这不仅是梁希先生的殷殷嘱托
更是北林人七十三年
用双脚丈量、用双手培育的日常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
让论文继续写在大地上
让绿色连接过去与未来
让每一棵树都记住
我们为何出发
发布于:北京市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