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一月初,赵王府的长史赵季通上书请求,欲拜见刚刚继位的天子朱高炽,并转告赵王朱高燧希望辞去赵府三护卫中的常山左、右护卫的职务。虽说这是赵王弟弟的请求,但仁宗皇帝心中无比欣喜,面上却极力推辞。赵季通为了这件事几乎跑了好几趟,像是“三顾茅庐”一般,最终才得到了朱高炽的“勉强”同意。
尽管赵王一再请求,皇帝最终还是以书信回复,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贤弟忠心社稷,时刻忧虑国家安危,河间、东平二地之贤才无可比拟,然其心意无法强行违逆。若应其请求,便命兵部将中护卫保留,并额外设立一个千户,派驻赵王府中。兄弟情深如手足,铭记在心,岂能忘却?”——《明仁宗实录卷七》
第二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44岁的赵王朱高燧带着满满的不舍,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北京,踏上了前往河南彰德府的路程。这座城他从小在其中长大,曾是他父亲朱棣在位时的心头宠,而他自己也一直依赖着这片土地。朱高炽虽然短暂在位,但以其在皇太子位置上的二十年经验,早已不是什么政治白纸。他继位后,不仅开始改革宗室政策,更是着手整顿在父皇朱棣在世时逐渐滋生的诸多问题。
展开剩余78%作为太子时,朱高炽对父皇偏袒两个弟弟的态度一直耿耿于怀,尤其是汉王与赵王的行为总是让他颇为头疼。尤其是在两位弟弟多次因反叛未果被父皇朱棣训斥时,太子朱高炽只能为他们出面求情,这份委屈可想而知。因此,朱高炽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理冤屈并对曾在父皇治下以庶夺嫡为意图的行为进行严惩。我们不妨一同来看看具体的举措。
一、宗室权力的收紧
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炽开始进一步收紧对宗室的掌控。例如,他下令让华阳王朱悦燿迁居澧州。这位原本是蜀王朱椿的庶长子,在父王去世后多次以不正当手段诬陷侄子朱友堉,企图通过贬低亲王的形象,最终占据王位。朱高炽在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制止了这种庶长子试图篡位的行为,对其进行了严厉惩罚:“尔等行事,蜀地百姓皆知,不可掩耳盗铃,竟敢欺瞒朝廷!”——《明仁宗实录卷十三》
九月初三,朱高炽还对远安王朱贵爕和巴东王朱贵煊作出了处罚,因二人未曾为父亲朱植奔丧,便以此为由削减二王的岁禄。在他眼中,孝道是最基本的责任,任何怠慢都不会被容忍。
二、厚待忠臣与亲王
在紧缩宗室权力的同时,朱高炽也并非冷酷无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也不忘给予那些表现忠诚的宗亲以奖励,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挑战自己权威的亲王们。他决定大幅提升部分宗室亲王的岁禄,向他们展现自己的恩泽。
例如,汉王朱高煦的岁禄从一万石增加至三万石,而赵王朱高燧的岁禄同样被增加至三万石,悉支本色。周王朱橚的岁禄则由一万五千石增加至两万石,其他诸王如代王朱桂、宁王朱权等,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薪。这种行事风格深得宗室的拥护。
三、册封新王,重塑亲王格局
不仅如此,朱高炽还重整了宗室王府的格局,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封王册封。10月11日,紫禁城内气氛热烈,除了册立太子外,还有大批文官武将被派遣去各地亲藩进行册封。这一举措无疑增强了朱高炽的统治基础,也让各地的宗室亲王感受到了新帝的关怀。尤其是在册封过程中,许多早已等候多时的宗王们终于得以实现心愿,纷纷感恩戴德,俯首称臣。
例如,汉王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被封为汉世子,赵王朱高燧的长子朱瞻坺封为赵世子,蜀王朱椿的孙子朱友堉则继承了祖父的王位。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宗室亲王、王子们纷纷获得了新的封号和岁禄,这让整个宗室充满了欢欣。
结语:
通过朱高炽一系列的举措,能够看出他与父亲朱棣之间深刻的矛盾。作为曾经的监国太子,他清楚地了解父亲的做法为何让大明宗室陷入乱象,而他作为皇帝,立刻展开了整顿。无论是汉王、赵王等宗室成员,在新帝的治理下都不敢再有所轻举妄动。
虽然朱高炽采取了强硬的手段来整治一些庶长子及宗室的行为,但对于忠诚的宗室亲王们,他也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奖励。通过一系列封王加禄、整顿宗室的政策,朱高炽成功地稳固了自己对大明王朝的掌控。
当然,这种温情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宣德朝的到来,大明宗室的命运将会迎来更加严峻的考验。至于宣德年间宗室的变化,我们可以在后续的讨论中继续探讨。
发布于:天津市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